English

扎进深水练硬功

——江苏青年编辑记者下乡锻炼采访的收获
2000-05-26 来源:生活时报 江苏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 新闻协调小组 我有话说

1998年以来,江苏省委宣传部和省记协连续组织了四批120位近年参加新闻工作者的青年编辑、记者,开展“深入农家写农村”的锻炼采访活动,使青年新闻工作者对农村、农业、农民有了真情实感,锻炼了脚踏实地的作风,增强了从生活中抓新闻的本领。农村是广阔天地,是新闻工作者取之不尽的“富矿”。在农村锻炼采访三十天,青年记者补上了一堂最具意义的群众观念之课,社会实践之课,也是一堂生动实际的新闻采访之课,从中获得的“宝藏”超过了以往多年的新闻工作。

一、了解国情,增强了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

青年新闻工作者深入农村后第一个感觉都是“震撼”:想不到中国还有这样贫困的地方!当他们和老乡赶着毛驴,为了每天饮用的黄水,翻山越岭几个小时,才知道中国还有生存条件如此恶劣的地方;当他们在老乡家里吃了一个月最好的“客饭”而很少见到荤腥,才知道中国还有许多人生活水平如此低下;当他们多日看不到报纸、电视,最近的电话在几十里外,才知道广大农村离现代化有多远;当他们跟老乡下地学着春种秋收,一天没到晚就满手血泡、全身酸疼,才真正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许多青年记者感慨,扎进农村一个月,才懂得了什么是“中国国情”,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是由于扎下去了,和农民群众、基层干部成了掏心窝子的朋友,了解了他们的艰难困苦,体验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知道了他们的企盼和愿望,体察了他们的乐观和豁达,青年记者们的心灵深处仿佛经受了精神上的洗礼,克服了过去对农民的偏见,消除了以往对农民的误解。这不仅对年轻记者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使记者们提高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产生了关注农村、宣传农业、帮助农民的强烈愿望和责任感。年轻记者们纷纷表示:新闻,是今天历史的记录,而农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则是发展生产力的主力军,在中国深入进行改革开放,努力搞好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不把眼睛盯着广大农民,不热情地宣传他们,不积极为他们服务,不用新闻宣传为他们的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就是严重的失职。

二、分清源流,树立了正确的新闻观

随着社会各方面对新闻宣传的重视,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信息渠道的多样化,记者工作是比过去“好干多了”。尽管每个记者都知道:生活是新闻的源泉,但在节奏迅速的实际工作中,面对纷至沓来的纷繁信息,面对各种热情的招待会、发布会的邀请,面对大叠主题明晰、内容丰富、文从字顺的“通稿”,很容易误流为源,本末倒置,以各种总结、汇报、会议材料为唯一的新闻素材,甚至全靠第二、第三手材料“编”新闻,这不仅对青年采编人员成长极为不利,也使大量不是来自实际生活,不是来自基层,不是来自现场的新闻充斥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严重影响了媒体宣传质量的提高。许多受众对新闻媒体的意见之一,就是记者写的东西太空,离他们太远,既不“解渴”,更不解难。

经过一个月从“身入”到“心入”的过程,记者们的目光由“扫视”变成了“审视”,角色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认识从观察变成了体验、感受,懂得了必须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才能成为一个受人民群众欢迎的记者,也真正理解了新闻就是社会实践中发生的新鲜事实,实际生活才是新闻的“富矿”。记者们在深入生活,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发现了大量新闻线索、素材和题目,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第一批“深入农家写村”的29位记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见报、播出了倾注真情实感、洋溢泥土芳香、渗透冷静思考的新闻、通讯、特写及调查报告近200篇。苏州电台一位记者扎下去以后,感到有写不完的新闻,一鼓作气发了20多篇稿。常州日报、晚报和电台各去了一名记者,3人走访200多户农家,其中一位记者就作了4万字的笔记。他们共采写报道44篇,在报纸、电台上分别开设了专栏,颇受读者和观众好评。

三、实践“抓拍”,锻炼了水中捉鱼的真功夫

面临世纪之交,新闻改革的任务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各新闻单位也都为此花了很大力气。改革的核心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如何使新闻报道更新、更深、更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记者下乡锻炼采访的实践成果对此作出了有益的回答。

为期一个月的锻炼采访,给了记者们“沉”入“水”中,细察深思的机会。一位记者在下去的乡里发现了新经济联合体这一农民在新形势下重新走向合作的新生事物,立即热情洋溢地写出了《走向“联合”》,但随着观察、思考的不断细化、深化、逐步发现了新经济联合体运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随之又写出《“婚前”要谨慎,“婚后”莫猜忌》等系列文章,报道越来越深入,分析越来越接近本质,指导性也越来越强。一个月下来,大部分记者经过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都写出了颇有份量的调查报告,不仅刊播后社会反响较好,包括找问题的、探讨性的,也大都深受当地干部群众好评。

两年来,直接参与下乡锻炼采访的记者虽然只有一百来人,但其反响之大,影响之广,却是近年来全省新闻队伍中所没有的。新闻单位希望多组织这样的活动,许多未下乡的记者常问:下一次什么时候?去哪儿?而接受过下乡锻炼记者的县、乡则希望:下一回,记者下乡,还来这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